送魏万之京

唐代 李颀

朝闻游子唱离歌,昨夜微霜初渡河。
鸿雁不堪愁里听,云山况是客中过。
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。(树 一作:曙)
莫见长安行乐处,空令岁月易蹉跎。

译文(全诗意思翻译)

(一)

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,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。
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,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,身在旅途的异乡客。
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,天气愈来愈冷,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。
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,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。


(二)

清晨,我听到游子吟唱离歌,昨晚有薄霜,你将要渡过黄河。

怎能忍受愁苦时听到雁叫声,更别说旅途中翻过冷寂的云山。

潼关城树木凋零,催促寒冬临近京城,宫苑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。

千万不要把长安当成行乐的地方,白白让光阴虚过。


(三)

从黄河北岸的王屋山渡水到京城长安,路途本就遥远,何况你出发的前一夜,微霜初降,时节已经提前进入了深秋。

清晨送别时,听到你高唱的离别之歌,作为老朋友的我心中实在是割舍不下,离愁别绪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。

想到你形单影只的孤独旅程,不免平添了几许忧愁和感伤,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,异乡的游子最怕听到鸿雁哀鸣,那真是令人断肠的声音。

清秋九月,函谷关和潼关的寒意尤其深重,西风飒飒,草木摇落,目光所及,处处都是萧杀的凄凉景象。

过了潼关,离京城就愈来愈近了,你会发现,深秋的傍晚时分,城中的捣衣声清晰可闻。

历尽千辛万苦,到了长安后可千万不要贪图安逸享乐,把大好的光阴白白荒废了。

繁华热闹的长安城不是行乐的场所,你要趁着年华正好有所作为,只有如此才不会辜负这一路的艰难跋涉。


注释

魏万:唐肃宗上元元年进士(760年)。尝居王屋山,号王屋山人,后改名魏颢,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。
游子:指魏万。
离歌:离别的歌。
微霜:薄霜,指秋意已深。
初渡河:刚刚渡过黄河。魏万家住王屋山,在黄河北岸,去长安必须渡河。
“鸿雁”二句: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。
客中:即作客途中。
关城:指潼关城。
树色:有的版本作“曙色”,黎明前的天色。
催寒近:寒气越来越重,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。
御苑:皇家花苑,代指长安。
砧声:捣衣声。
向晚多:愈接近傍晚愈多。
“莫见”句:勉励魏万及时努力,不要虚度年华。
蹉跎:此指虚度年华。说文新附:“蹉跎,失时也。”

创作背景

  魏万后改名魏颢。他曾求仙学道,隐居王屋山。公元754年(唐玄宗天宝十三载),因慕李白之名,南下到吴、越一带访寻,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,计程不下三千里。李白很赏识他,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。临别时,还写了一首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的长诗送他。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,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“忘年交”。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,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。

赏析一

       这是一首赠别诗。是诗人李颀送别比他晚一辈的忘年交魏万去京城时即兴所作的诗作。

       那是初秋的一天,魏万就要离开家乡去京城了。一大早,诗人就听到魏万唱起了离别哀歌。昨夜下了微霜,今早就有些寒气了,就在这清寒的早上,诗人送别了朋友,看吧,魏万才刚刚渡过了黄河。分手时,诗人想象魏万在与自己离别之后,一定与自己一样,难以承受离愁的痛楚,更不要说听到南飞的鸿雁鸣声的时候,那样的话,一定会更加增添魏万的思乡之情。诗人还想到,魏万在漂泊他乡、作客旅途的日子里,一定会看到烟雨云雾,可是,再怎么样,还是得去攀登,还是得向前赶路。更不可想象,如果到了潼关道上,秋意一定更浓了,树木更加萧索,寒气更加逼人,离家乡就更远了。如果恰好在傍晚时到达了长安,一定会听到一声紧接一声的捣衣声。此时的魏万,一定会感受到身上衣衫薄,因而更加思念家乡了吧?京城是一个很能诱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二

       魏万赴京城应举,途经洛阳遇到李颀,李颀作此诗为他送别。

       诗开篇用倒戟法落笔,先写今晨"唱离歌",然后马上联想到昨晚"微霜初渡河","初渡河"三字,将霜拟人化了,点染出深秋时节萧瑟凄冷的氛围。

       中间四联为诗人设想魏万只身去京城路上的情景,以景色衬托其远行的孤寂艰苦。古诗文中常常以秋天南去、春天北归的大雁比喻旅人,它的叫声自然也令人觉得凄切。云山的美丽风景本是令人向往的地方,但对于失意的人来说,只会感到前途茫茫。作者推己及人,设身处地为友人着想。"不堪"、"况是"两个虚词前后呼应,可见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、关怀友人,情真意切。

       五、六句,诗人又对即将远行的友人作了情亲深挚的推荐想,其中暗含着作者的身世之感以及年华易老的慨叹。

       结尾劝勉友人当及时努力,不要虚度光阴,十分亲切。(《唐诗三百首》)

赏析三

  这是一首送别诗,被送者为诗人晚辈。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。首联用倒戟法落笔,点出出发前,微霜初落,深秋萧瑟;颔联写离秋,写游子面对云山,黯然伤神;颈联介绍长安秋色,暗寓此地不可长留;末联以长者风度,嘱咐魏万,长安虽乐,不要虚掷光阴,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。诗人把叙事、写景、抒情融合在一起,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、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,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,抒发了诗人的感慨,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。全诗自然真切,情深意长,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。

  首联“朝闻游子唱离歌”,先说魏万的走,后用“昨夜微霜初渡河”,点出前一夜的景象,用倒戟而入的笔法,极为得势。“初渡河”,把霜拟人化了,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。

  “鸿雁不堪愁里听”,是紧接第二句,渲染氛围。“云山况是客中过”,接写正题,照应第一句。大雁,秋天南去,春天北归,飘零不定,有似旅人。它那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四

      《送魏万之京》是一首送别诗,送人因不得志从京城归乡,此诗是送人为了寻求发展而去京城,两种背景,两种期盼,两种心情。

       第一联是倒装句,昨天晚上寒霜从北边已经渡过了边地的那条河,天气一下子变得寒冷了,我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有些寒意。简直就像是天意,今天早上我刚好就要送你离去,与你分别也是让我感到很失落的,就像这刷刚听到的离歌之声。第二联写分别之情,因为别愁太浓,所以随着天气变冷而南迁的大雁的哀鸣声听起来多伤感!而我们正是这千山万水之间的过客,就如同那高飞的大雁一样。第三联的第一句写送别之地的秋景令人伤感,第三句写长安城里也有许多悲怨之声。砧声是指官中妇女夜晚捣衣的声音,每到夜晚来临,那些孤寂的女子就要去捣衣了,那种声音听起来也让人很伤感。意思是说,现在送你离去之时,天亮了,太阳出来了,本来会感到温暖的,但是因为你的离去,却让我感到更加寒冷;你到长安去,那本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,可是长安城里也有许多失意之人!尾联是对魏万的劝慰和期望。长安城是一个繁华行乐之地,你去了之后,可要努力奋斗呀,不要让大好时光白白流逝,不要让享乐之事迷住了你的心。否则,你听吧,从御苑中都会传出失意的砧声呢!

       此诗有两层对比:一层是紧紧扣天气与心情的关系,秋天与离别在感情色调上具有同构的特征;二是边地与京城的对比,在边地的人自然是不得志,但是长安城里也有失意的人。两层对比的运用就使诗中包含的期望之情显得更浓。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此诗中包含了古典诗人的几种情结:一是“悲秋情结”,二是“别离情结”,三是“薄暮情结”,四是“悲怨情结”。

赏析五

       这是一首送别诗,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。魏万曾求仙学道,隐居王屋山。天宝年间,因慕李白,南下吴越寻访,行程三千余里,为李白所赏识。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,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“忘年交”。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,点出出发前,微霜初落,深秋萧瑟。颔联写离秋,写游子面对云山,黯然伤神。颈联介绍长安秋色,暗寓此地不可长留。末联以长者风度,嘱咐魏万,长安虽乐,不要虚掷光阴,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。

       全诗善于炼句,为后人所称道,且叙事、写景、抒情交织,由景生情,引人共鸣。但诗中有“朝、夜、曙、晚”四字重用,却是一疵。胡应麟说:“惟其诗工,故读之不觉,然一经点勘,即为白璧之瑕,初学首所当戒。”

李颀

李颀

李颀 (生卒年不详),字、号均不详,汉族,大约是东川(今四川三台)人,唐代诗人。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。开元十三年中进士,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,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,风格豪放,慷慨悲凉,七言歌行尤具特色。其代表作品有《古意》、《古从军行》等。

►1篇诗文

猜您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