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(全诗意思翻译)

(一)

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,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。
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,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。
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,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。
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,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。


(二)

茫茫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,你我此时天各一方共同期望。有情之人埋怨月夜太长,整夜睡不着在怀念亲人。熄灭烛火,怜爱地看着一室的月光,我披着外衣徘徊感到深深的寒意。不能将美好的月色满满地赠送给你,只能够期盼与你在梦中相见。


(三)

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,远在天涯的亲人此时都在共同赏月。

多情之人忍不住怨漫漫长夜,通宵苦苦思念至亲的亲人。

熄灭蜡烛后怜爱起满屋的月光,披衣起身至户外,深感露水沾湿衣襟的湿凉。

不能把这满手的盈盈月光赠送给你,只能去睡了,希望与你相见在梦乡。

注释

怀远:怀念远方的亲人。
遥夜:漫漫长夜。

竟夕:通宵。

披衣:指披衣出户。

露滋:露湿。

不堪:不能忍受。

盈:满。

寝:卧室。

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。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,于开元二十四年(736)罢相。《望月怀远》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,同《感遇十二首》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。

赏析一

      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是千古佳句。

      “海上生明月”是写景物,属于实写,即看到什么写什么。虽只五字,却境界开阔,气势雄浑壮丽,但单只这一句并无奇崛之处,第二句“天涯共此时”,是由景及人,是诗人的联想与想象。由实到虚,从眼前写到遥远之地,将天各一方的相互思念之情,以一轮新升的明月而交织在一起。中国自古有“明月寄相思”的传统文化,望月怀思,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。正因同类题材多,要写出佳句来就难。张九龄先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景,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,在这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景象中,主人公望月思远,表达他乡异客对远方之人深切怀念的情思。如果张九龄所表达的思情,仅是在单一方向伸发的话,那么,就与他人无异了。新奇的是,张九龄在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时,又设身处地地遥想远在天涯之人,在此时也与自己同望一轮月,同有一种思念,如此,两个有情人才会虽远隔千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二

   《望月怀远》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,是作者在离乡时,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。

  起句“海上生明月”意境雄浑阔大,是千古佳句。它和谢灵运的“池塘生春草”,谢灵运的“明月照积雪”,谢朓的“大江流日夜”以及作者自己的“孤鸿海上来”等名句一样,看起来平淡无奇,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,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,脱口而出,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。这一句完全是景,点明题中的“望月”。

  第二句“天涯共此时”,即由景入情,转入“怀远”。前乎此的有谢庄《月赋》中的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,后乎此的有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词中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都是写月的名句,其旨意也大抵相同,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,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,谢庄是赋,苏轼是词,张九龄是诗,相体裁衣,各极其妙。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,一起就全部收摄,却又毫不费力,仍是张九龄作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三

       清风朗月之夜,最易牵动乡思,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。诗歌从“天涯共此时”的明月到“不堪盈手赠”的明月,以明月作媒介,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人的思念。一轮明月在海上冉冉升起,不久,它的清辉就洒遍了大地。诗人心里想:这时,远在天涯的亲人也许与我一样,正在仰头望月吧。但虽然同沐清辉,却难以相见,诗人怀念着远方亲人,难以入睡,整夜都在思念。他熄灭灯烛,爱怜地看着这一地清辉;披衣出外,感到露水沾湿衣襟。户内户外,一进一出,展现出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无限思念!这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抓一把赠送给远方之人,诗人只好踱进室内,期望在卧室里寻一个美好的梦,梦中能与远方之人相见!

       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,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,意境幽静秀丽,构思巧妙,情景交融,细腻入微,感人至深。


赏析四

       这是一首思念远方亲朋好友的诗,借景抒情之诗起句“海上生明月”,点出“景”,自然稳贴,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。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中的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天涯共此时”,点出相隔两地之友,同时相思之时。

      三四句写两地的“情人”彼此之“怨”与“思”。“情人怨遥夜”,“怨”长夜漫漫,彼此不能相见。“竞夕起相思”,竞夕,通宵达旦,生起相思之“情”。

       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。“灭烛怜光满”,长夜不能入睡,是烛光太明了吗?于是诗人“灭烛”,但月色皎洁,浩渺无边。怜,爱惜;光满,满月之光。“披衣觉露滋”,诗人于是披衣走出庭外,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,只觉夜深露湿,滋润沾衣。尽管如此,诗人仍伫留月下,“望月”思人。所以,“露滋”二字不仅照应了“竟夕”二字,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。

      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,收束相思之情。“不堪盈手赠”,不堪,不能之意,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,用什么相赠友人呢?我只有满手的月光,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,但又不能送与。这该怎么办呢?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思之聚呢!诗到此戛然而止,留下无限的相思。

      全诗脱口而出,平易自然。由第一句的“月”到第三句的“望”,第四句的“怀”,再到五、六句的“望月”,直到最后七、八句的“怀远”,层层递进,秩序井然,景中生情,情中有景,情景交融,意韵悠悠。

赏析五

       第一联:诗人站在岸边望着浩淼无垠的大海。只见一轮明亮的圆月从海平面上缓缓地升起来了。他想起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们,此时也都在与我一样共同赏月吧。这两句是描写景色的,也是全诗的主旨,同时也是被传诵最多,流传最广的千古名句。

       第二联:多情之人(诗人)心中埋怨这月夜怎么如此绵长?通宵睡不着,翻来覆去回想着自己的至亲好友。这一联写的是诗人的动作:他辗转反侧总是睡不着,亲人们的面孔时时浮现在眼前。

       第三联:他索性熄灭蜡烛,让招人怜爱的月光洒满屋内。然后他又披上衣服走出室外,感到露水打湿了衣襟。这一联也是写诗人的动作,连贯而又自然。

       第四联:诗人继续联想亲人——真想手捧这晶莹的月光送给你,可是我做不到。罢了罢了,我只能去入睡了啊,希望我在梦中与你相见。

       这首诗是情景交融的,一三两联写景色和动作,二四两联写诗人的思念和遐想。诗词把秋夜里思念亲人的悠远绵长的思绪,写得淋漓尽致,读后让人感觉韵味悠长,情思绵绵。诗的前两句更是美不胜收,读之是一种绝好的享受。

张九龄

张九龄

张九龄(一名博物,678年(或673年)—740年),字子寿,韶州曲江(今广东省韶关市)人,西汉留侯张良之后,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,唐朝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名相,被誉为“岭南第一人”。

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,始调校书郎。玄宗即位,迁右补阙。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中书令。母丧夺哀,拜同平章事。自张九龄去世后,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,总要问“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因此,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。


►3篇诗文

猜您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