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翻译

(一)

青海湖上乌云密布,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。边塞古城,玉门雄关,远隔千里,遥遥相望。
守边将士身经百战,铠甲磨穿,壮志不灭,不打败进犯之敌,誓不返回家乡。


(二)

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,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。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,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。


(三)

青海湖上长长的云朵石雪山显得暗淡,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。勇士们在黄沙里历经百战,铁甲磨穿,发誓不消灭敌人绝不归还故乡。

注释

青海:指青海湖,在今青海省。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,置神威军戍守。
长云:层层浓云。
雪山:即祁连山,山巅终年积雪,故云。
孤城:即边塞古城。
玉门关:汉置边关名,在今甘肃敦煌西。一作“雁门关”。
破:一作“斩”。
楼兰:汉时西域国名,即鄯善国,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。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,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。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。
终不还:一作“竟不还”。

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是组诗《从军行七首》中的第四首。盛唐时期,国力强盛,君主锐意进取、卫边拓土,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、有所作为。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,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,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、瑰丽壮美的诗篇。

赏析一

     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。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,边疆人民日常生活,以及边疆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。

      王昌龄尤其擅长写七绝诗,被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所谓七绝,就是每句诗有七个字,全诗共四句。王昌龄在科举登第之前,曾赴西北边塞游历,因此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。他与当时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、王之涣等都有交往并建立了友谊,但他的边塞诗别具一格,没有一般边塞诗的悲苦与苍凉,而有着高昂的格调和雄浑的气势,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
     “从军行”是乐府诗题中的一种。王昌龄借乐府旧题,创作了七首边塞诗,本诗是其中的第四首。

    &n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二

 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,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、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。怀疑作者不谙地理,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,曲为之解者亦有之。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。

 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。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。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,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,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。有的说,上句是向前极目,下句是回望故乡。这很奇怪。青海、雪山在前,玉门关在后,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,那不是汉兵,倒成胡兵了。另一说,次句即“孤城玉门关遥望”之倒文,而遥望的对象则是“青海长云暗雪山”,这里存在两种误解:一是把“遥望”解为“遥看”,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,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。

  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”,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,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三

    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”。青海湖上空,长云弥漫;湖的北面,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;越过雪山,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;再往西,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——玉门关。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,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、战斗的典型环境。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,一个概括。

       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?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。唐代西、北方的强敌,一是吐蕃,一是突厥。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,一镇兼顾西方、北方两个强敌,主要是防御吐蕃,守护河西走廊。“青海”地区,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;而“玉门关”外,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。

       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四

       此诗是王昌龄《从军行》七首组诗中的第四首,也是《从军行》组诗中最为出色的一首。

      "青海长云暗雪山","青海"指青海省内的青海湖;"雪山"指祁连山。此句意为: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,遮暗了全个祁连山。

      "孤城遥望玉门关",这句意为: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。在"青海长云暗雪山"的背景中的一座孤城,战士们长期驻守在这里,其艰难、孤寂可想而知。前两句概写整个西北边塞的景象,意境阔大而晦暗,孤窗而苍凉。

      "黄沙百战穿金甲",句意为:黄沙万里,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。

      "不破楼兰终不还","楼兰"汉代西域国名,句意为: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。最后两句写得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。虽然边境孤寂、荒凉,将士们胸中却有豪情万丈,充满了保家卫国、建功立业的自信,这是盛唐气象的回响。

赏析五

      本诗内容主要为描述边塞军旅生活。

    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”青海湖上空漂浮着绵延万里的云层,湖北面的雪山隐约可见,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。情景交融,交代了边塞特有的绮丽景象,渲染了苍凉雄壮的氛围,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,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与敬重。“孤”既是城的状态,也是将士们内心的孤寂写照。

    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黄沙漫卷,多次征战,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,心里却立誓不攻破楼兰绝不回家!“黄沙”写出了环境恶劣,“百战”说明战争次数多,时间长,“穿”体现了战争的残酷,“终”写出了将士们的决心与勇气,表达了将士们的爱国壮志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

王昌龄(王江宁,698年—757年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,又一说京兆长安(今西安)人,盛唐著名边塞诗人。

他早年贫苦,30岁左右进士及第,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、汜水尉,因事被贬岭南,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,被谤谪龙标尉,安史乱起,被刺史闾丘晓所杀。其诗绪密而思清,与高适、王之涣齐名,有“开天圣手”“诗天子”的美誉,代表作有《从军行七首》《出塞》《闺怨》等。


►5篇诗文

猜您喜欢